楊廷樞 / Yang Tingshu
楊廷樞(1595-1647),江蘇蘇州人。字維斗,號復庵。崇禎三年(1630)進士,時年三十六歲。
著名儒師
早年為諸生,以文章氣節自任,文名振天下,海內之士聲氣相求,從遊之士頗多,是明末江南地區「羽朋社」「應社」「匡社」「復社」等社團重要人物,與張溥齊名。學者艾維四在《復社》一書中說:「楊廷樞是蘇州最著名的儒師,他招納弟子不分貴賤,一視同仁。17世紀30年代,其門下弟子多達兩千餘人。」《桃花扇》劇作第三齣寫到南京國子監文廟祭孔,楊廷樞和復社社友同來與祭,諸生皆是瑚璉大材。
蘇州民變
楊廷樞聲名大噪,還由於蘇州民變。明朝末年,宦官魏忠賢專權,閹黨當政,鈎黨之捕,遍於天下。當時以江南士大夫為首的東林黨人,主張開放言路,改良政治,多次上疏彈劾魏忠賢,鬥爭非常激烈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殘酷迫害東林黨人。天啓六年(1626),魏忠賢派人到蘇州逮捕周順昌,消息傳開後,蘇州各地生員立即動員起來。在應社成員楊廷樞率領下,數千人擁至衙門,要求巡撫向天啟皇帝轉奏他們的請願書,釋放周順昌。巡撫斷然拒絕,請願群眾頓時「哭聲動地」。邪惡殘暴的緹騎出現,激市民羣情激憤,奮起反抗,發生暴動。直搗衙門,殺死緹騎,圍攻御史黃尊素,撕毀其詔書,焚燒其官船。事後,官方搜捕暴動市民,市民首領顏佩韋等五人為了保護羣眾,挺身投案,英勇就義。閹黨失敗後,周順昌得以昭雪。為了紀念五位烈士,蘇州人民把他們合葬在城外虎丘山,稱為「五人墓」。蘇州民變之後,應社快速地成為全國性的文人社團,並積參與政治運動。應社改稱復社,並成為晚明重要的輿論團體,楊廷樞扮演著重要角色。現五人墓旁仍聳立楊廷樞題寫的「古千風義」漢白玉巨碑。
抗清失敗殉國
南明弘光元年(1645)清軍南下蘇州。當地士紳紛紛出走,廷樞聯合好友、弟子為抗清義軍籌糧。事泄失敗,避地蘆墟,泛舟蘆葦間。流離困苦,不改其志。巡撫土國寶駐師蘆墟,遣人執廷樞,押解途中,舟中作自敍、絕命詩,血書於衣,誓與清朝勢不兩立,有「魂炯炯而昇天,願為厲鬼;氣英英而墜地,期待來生」之句,巡撫重其名,欲生之,勸其屈身新朝,命薙髮。廷樞曰:「砍頭事小,薙頭事大;頭可斷,髮不可斷!」三次勸降不屈,乃推出斬之。臨刑大呼「生為大明人」刑者急揮刀,首墮地,復曰「死為大明鬼」。首墜而罵聲猶厲。清軍將他懸首示眾,「責令饋千金贖取」,門生集資贖屍安葬,並私諡忠文先生。
乾隆十年(1745),知縣丁元正在泗洲寺左側建「楊忠文先生祠」以祀,今祠猶存,乾隆四十一年(1776)追諡忠節。著有《古柏軒詩集》,又有「浩氣淩空死不難,千年血淚未曾乾。夜來星斗中天燦,一點忠魂在此間。」「罵賊常山有舌鋒,日星炯炯貫空中,子規啼血歸來後,夜半聲聞遠寺鐘。」等絕命詩六首傳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