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01-09-23 ~ 2001-10-28
時間:10:00~17:00 週一休館
地點:何創時書藝館
十九世紀初,中國正由康、雍、乾之盛世,轉為嘉慶年間的國勢漸衰。清帝國衰敗之象,始於嘉慶在位的二十五年(1796-1820)。其衰象首先表露於官吏貪污,喪失人民之信任。次則表現於軍備之廢弛。三則破綻於民亂之迭起。而此三者交乘互為因果,於仁宗棄天下之後更趨於惡化,道、咸、同、光四朝亂亡隨之。此時所發生的民變內亂計有:川楚教亂、太平天國之亂、捻苗回變。道、咸以來的外患則有:鴉片戰爭、英法聯軍、中法越南戰爭、甲午之戰、八國聯軍。國家面臨內憂外患之變,卻也因著一批漢人知識份子的覺醒,而使漢人政治地位逐漸提高,緊接興起一片中興氣象。以太平天國之役為例,錢穆先生認為「削平洪秀全、楊秀清的並不是滿清政府及其朝臣,而是另外一批讀書人和農民。」(《國史大綱》)錢穆先生特別表彰曾國藩「雖在軍中,隱然以一身任天下之重,網羅人才,提倡風氣,注意學術文化,而幕府賓僚之盛,冠絕一時。」「曾國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、李鴻章號稱『同治中興功臣』。」往後的自強運動與維新運動,亦是順著這股中興氣象而來。
就書法潮流來看,從嘉慶、道光到清朝覆亡約百餘年間,是日漸衰危的書法重新振興,並走出新格局的突破期。書法得以振興的原因約莫有下列數端:對流媚書風的不滿,加重了求新求變的心理。漢魏碑刻的大量出土及時人對其藝術價值的重新肯定,成為尋求創變者的現實根據。書法藝術的永恆性大於藝術性的這一新認識,促使書家從審美觀點出發,書寫的字體也不僅限於實用的正、行、草體,篆、隸諸體開始成為創作素材。
進入清代末期,碑派書法發展到了極端,金石學研究的成就亦達到新高峰,殷商甲骨文、秦漢簡牘等新發現,更拓展了傳統金石學領域。在創作實踐上,十九世紀末的書壇上,繼續保持著咸、同以來的趨勢。帖學書法衰微至極,已經無法與碑派書風抗衡。「三尺之童,十室之社,莫不口北碑,寫魏體。」(康有為《廣藝舟雙楫》)可說是此時書風的概括與寫照。
十九世紀是中國近代與現代的過渡轉變期,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及書法藝術上,皆面臨新舊交替的挑戰。十九世紀的中國,是災禍接踵的一百年,也是將相豪傑輩出的一百年。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盼望藉由本展,呈現新舊世代轉變中,政治社會與書法發展大勢的遞嬗關係。